skip to Main Content

国际学术交流处

“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系列讲座

【第一讲】卓南生教授:“岸田上台后中日关系的展望”

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在2021年10月26日迎来第一场讲座。此次讲座邀请了来自由新加坡著名学者卓南生教授主讲。此次讲座获得一百五十名师长与国内外研究生一齐出席。

卓南生教授是知名的新闻史学者,著名的日本问题与中日关系研究专家。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新闻系,后获立教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曾任日本京都龙谷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博导。目前任职厦门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副会长,也是新纪元大学学院荣誉教授兼博士生导师。

本次讲座,卓教授以题为“岸田上台后中日关系的展望”开展讲授,卓教授首先回顾日本执政党自民党“三强一弱”党首竞选角逐战局面,随后再探讨美国在中日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及中国崛起对日的影响,最后再以新首相新首相岸田对华政策展望作为结尾。卓教授的讲座让师生们受益良多,不仅深刻认识了从历史视角与多元视角下论证与分析中日关系的意义,还了解审慎在学术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本次讲座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郑诗傧副教授担任主持人。观众们在问答环节积极与主讲人交流,主讲人也针对所有问题作出解答。

【第二讲】范若兰教授:“华南女性移民新马的规模、类型和影响:基于方言群的分析”

2021年11月24日,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系列讲座正式拉开序幕,首讲邀请了来自中国中山大学的范若兰教授作为该系列讲座的主讲人,获得两百多名师长、国内外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反应热烈。

范若兰教授现服务于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东南亚研究中心,也是一带一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性别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包括东南亚政治、华人、伊斯兰教、马来西亚研究等。

新纪元大学学院校长莫顺宗博士在致开幕辞时表示,新纪元大学学院于2013年创设陈六使研究所,随后亦将校内图书馆命名为陈六使图书馆,这是因为新纪元大学学院继承了南洋大学创办华文大学的理想,因此希望能发扬南大创办人陈六使先生的弘毅精神。此外,新纪元大学学院于2019年4月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开拓了更大的学术发展空间。新纪元国际教育学院成立两年多以来已具规模与成效,旗下有多项研究生课程,如教育学、中华研究、商业行政、东盟研究硕士、博士课程。两单位凭借着学术以及办学理念的共识,现联合策划举办“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系列讲座,广邀卓然有成的学问名家,弘扬学术、教育与文化,并期望此活动能持续办下去,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简单的开幕礼后,范若兰教授随即发表题为《华南女性移民新马的规模、类型和影响:基于方言群的分析》的讲座,该讲座由新纪元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郑诗傧博士主持。问答环节,观众也相当活跃,热衷于交流。

【第三讲】黄贤强副教授:“近代中国的新马知识群体网络——从北京的南洋俱乐部谈起”

2021年12月21日,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迎来第三场,此讲座邀请了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的黄贤强副教授作为主讲人,获得一百六十余名师长、国内外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反应热烈。

黄贤强是美国印第安娜大学历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副教授,2004年至2011年担任该系系主任。研究兴趣包括新马华人史、近代中国社会和政治、南洋华人在中国。黄教授曾受邀到美国、日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的大学讲学和访问。已出版中英文专著五部,包括《跨域史学:近代中国与南洋华人研究的新视野》(2008;2015) 和China’s Anti-American Boycott Movement in 1905: A Study in Urban Protest (2002;中译本2010) 等;另编著论集多达十七部。

黄教授演讲的讲题是《近代中国的新马知识群体网络——从北京的南洋俱乐部谈起》,主要介绍活跃于民国时期北京南洋华人俱乐部的马新华人知识群体,其中包括伍连德、梁宇皋、吴赉熙、谢昌林及林宗扬等早期知名知识份子与实业家。该讲座由新纪元国际教育学院高级讲师廖筱纹博士主持。讲座获得热烈的反应,问答环节观众也相当踊跃参与,热衷于交流。

【第四讲】梅德顺博士:“马来西亚百年水墨画艺术发展实录”

2022年2月16日,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迎来第四场讲座,此次讲座邀请了马来西亚知名艺术家梅德顺博士作为主讲人,获得一百七十余名师长、国内外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反应热烈。

梅德顺是中国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美术史学与艺术教育、中国与东南亚一带一路文化艺术发展等。现任新纪元大学学院硕博导师及中国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聘教授一职,曾任泰国商会大学东方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兼硕导(2018)及中国重庆工商大学聘任为客座教授(2019)。梅博士曾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多次发表论文,参与编撰《西方美术教育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编著《艺海萍踪:李海萍百岁纪念集》(南方大学学院,2015);专著《大马华校美术教育史:从华文教育本质看美术课程的本土发展》(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2016)、《马来西亚美术史》上下册(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编撰〈百年锺灵世纪情的美术足迹〉载《世纪锺情世界锺灵艺术家邀请展》(世纪锺情世界锺灵艺术家邀请展工委会,2017),以及副主编《槟华百年校史汇集》(2020)等。

梅博士演讲的讲题是《马来西亚百年水墨画艺术发展实录》,主要从英属马来亚至独立后的马来西亚谈起,分享这百年来的艺术家们对本土水墨画发展的过程及贡献。最后,梅博士将他研究十年的最新著作《百年墨踪:马来西亚水墨画艺术发展及其人物研究》分享给大众。该讲座由新纪元国际教育学院助理教授廖筱纹博士主持。本场讲座获得各界的热烈反应,问答环节观众也相当踊跃参与,热衷于交流。

【第五讲】谢侃侃博士:“英属马来亚与荷属东印度群岛华人的抗日救亡运动比较(1937-1942)”

2022年3月23日,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迎来第五场,此讲座邀请了来自中国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谢侃侃博士担任主讲人,获得两百四十余名师长、国内外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反应热烈。

谢侃侃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印度尼西亚近现代历史。谢博士曾在美国、荷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留学或从事研究工作,其论文发表于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urnal of British Studies,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f Southeast Asia,《南洋问题研究》、《东南亚研究》等核心学术刊物。谢博士目前也主持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重大项目子课题、中国侨联及北京大学人才启动项目。

谢博士演讲的讲题是“英属马来亚与荷属东印度群岛华人的抗日救亡运动比较(1937-1942)”,主要介绍英属马来亚与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华人在1937年至1942年的抗日救亡运动,并将两者作一比较,从而体现区域与国别之间的不同视角,让大众更清晰地了解到抗日救亡运动在东南亚发展的整体面貌。该讲座由新纪元国际教育学院助理教授廖筱纹博士主持,并且获得热烈的反应,问答环节观众非常踊跃参与,热衷于交流。

【第六讲】林韻丰博士候选人:“建立荷兰海外殖民地的隐形推手——荷治时期大员与马六甲华人的城市建造活动”

2022年4月27日,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举办了第六场讲座,这次的讲座邀请了来自台湾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文化资产与艺术创新的博士候选人林韻丰担任主讲人。自讲座海信息公布以来,报名非常踊跃,共一百六十余名师长、国内外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反应热烈。

林韻丰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艺术史与建筑史硕士及英国诺桑比亚大学修复与保存硕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大航海时期亚洲及美洲共同文化资产、水下文化资产保存、海洋文化景观。现任财团法人顶新和德文教基金会顾问,负责推动文化资产保存及国际交流,以及国立台北艺术大学人文艺术写作中心讲师。曾发表数十项艺术史、建筑史、文化资产保存专书及文章,并获得美国New Netherland Research Center Student Scholar in Residence Research Grant、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中心Asian Graduate Student Fellowship等十余项国内外研究荣誉。

林韻丰演讲的讲题是“建立荷兰海外殖民地的隐形推手——荷治时期大员与马六甲华人的城市建造活动”,主要透过台南大员与马六甲两地城市建造的对比分析,深入了解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如何系统性建立殖民地,其中华人在荷属殖民地建造城市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讲人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解说,让大众清晰地了解到马六甲在荷属时期的建筑发展面貌及华人的贡献。该讲座由新纪元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潘筱蒨博士主持,现场听众在问答环节非常踊跃参与,热衷于交流。

【第七讲】王昭晖副教授:“建国内政治与国际合作——海洋东南亚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

2022年5月24日,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迎来第七场,此讲座邀请了来自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及南洋研究院的王昭晖博士担任主讲人,获得一百七十名师长、国内外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各界参与反应热烈。

主讲人王昭晖博士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经济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华威大学政治学与国际研究学院,分别获双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及南洋研究院副教授。王博士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关系、比较政治、政治经济学和亚太区域研究。出版专著有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a’s Exchange Rate Policy Making (Springer, 2021),并在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Globalizations、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比较政治学研究》和《东南亚研究》等中英文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今次讲座,王博士的讲题是“建国内政治与国际合作——海洋东南亚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以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作为案例比较,从外交决策类型学的角度,分析“一带一路”的推行对周边国家的发展及影响。该讲座由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系主任兼文学院代院长黄薇诗博士主持,问答环节观众非常踊跃参与,热烈的反应,热衷于交流,特别是来自印尼的新纪元大学学院的国际生,与王博士深入交流了印尼的社会情况,获得王博士的认同与赞誉。

【第八讲】游子安教授:“文献与田野——从关帝善书论及信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2年6月23日,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迎来第八场,此次讲座邀请来自香港珠海学院中国文学系副教授游子安博士担任主讲人,获得一百九十名来自马来西亚、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印尼、越南、法国、日本、澳洲及加拿大等地的学者、师长、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受到各界踊跃参与。

主讲人游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历史专业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时代善书与慈善事业、香港与海外道教、民间信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游教授任珠海学院中国文学系副教授、香港特别行政区古物咨询委员会委员、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成员、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香港分会会长。游教授的专著及编著有很多,去年更与日本学者志贺市子著的《道妙鸾通:扶乩与香港社会》上、下两册,另游教授也发表论文数十篇在中外学术期刊。

今次,游子安博士的讲题为“文献与田野——从关帝善书论及信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他个人多年的海内外关帝庙宇田野经验及善书文献考察,分析出关公信俗不仅别具社会教化意义,同时也是沟通海内外华人的桥梁和纽带。本次讲座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助理教授廖筱纹博士主持,问答环节观众提问热烈,特别是加拿大和印尼的听众分享了自己的看法,热衷与主讲人交流。

【第九讲】 沈庆利教授:“从王赓武、许倬云看华裔文人的(文化)中国梦”

(加影28日讯)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在昨晚迎来第九场,此次讲座邀请来自中国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沈庆利教授担任主讲人。自讲座海报信息公布以来,报名非常踊跃,共二百余名师长、国内外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反应热烈。

主讲人沈庆利教授1999年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取得博士学位,并且留校任教,2010年升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发表论文一百余篇。著有《现代中国异域小说研究》、《啼血的行吟——“台湾第一才子 ”吕赫若小说研究》、《“巫女”的眼光——中国现代文学文本细读与史论》、《溯梦“唯美中国”》等,主编或参与撰著《中国新诗选读》、《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二十世纪中国诗歌精选》、《中国现代文学史》、《历史题材文学创作重大问题研究》等。沈教授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同时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会理事,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所所长。

今次,沈庆利教授的讲题为“从王赓武、许倬云看华裔文人的(文化)中国梦”,从王赓武、许倬云二位先生多年的学说,探讨他们对于全球视野下中国梦的建构和实践,以及他们所展示出来的丰富启示意义。本次讲座由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高级讲师王修捷博士主持,现场听众在问答环节非常踊跃参与,有听众向沈教授提问当代的华人如何融入异族文化,形成新民族共同体文化,沈教授认为当下的中国和马来西亚便是最好的例子,不仅体现出多民族文化色彩,却又保留自身的文化特色,是值得借镜的典范。

【第十讲 】丁瑞常博士:“国际组织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机制与挑战”

(加影2日讯)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在8月30日迎来第十场,此次讲座邀请来自中国北京师范大学的丁瑞常博士担任主讲人。自讲座海报信息公布以来,报名非常踊跃,共二百余名师长、国内外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反应热烈。

主讲人丁瑞常博士是北京师范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联合培养教育学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赴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芬兰、新加坡、墨西哥等国进行学术交流。主要从事国际组织教育政策、全球教育治理、国际与比较教育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承担相关课题10余项。

丁瑞常博士的讲题为“国际组织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机制与挑战”,比较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教育制度,探讨全球教育治理的学术内涵,分析当前主要国际组织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机制及其本质,并就国际组织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所面临的挑战做出分享。本次讲座由新纪元大学学院教育系主任王淑慧博士主持,与参与者及丁博士就教育治理的课题做出交流。

【第十一讲】张倍瑜博士:“望向舞台之外——中国剧团在东南亚华人离散地的跨界行旅”

(加影22日讯)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在9月21日迎来第十场讲座,此次讲座邀请来自中国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暨华人华侨研究院的张倍瑜博士担任主讲嘉宾。自讲座海报信息公布以来,报名非常踊跃,共一百七十余名师长、国内外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反应热烈。

主讲人张倍瑜博士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南亚研究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任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暨华人华侨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主要的研究兴趣有海外华人文化史、文化遗产及冷战文化外交中的音乐、戏曲与舞蹈。张博士曾是荷兰莱顿大学访问学者,也是澳门大学濠江人才计划A类博士后研究员。已出版的英文著作有Chinese Theatre Troupes in Southeast Asia: Touring Diaspora, 1900s-1970s,并有多篇已刊或即将发表的论文于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Asian Ethnology, Asian Theatre Journal)。

张倍瑜博士的讲题为“望向舞台之外——中国剧团在东南亚华人离散地的跨界行旅”,张博士强调通过这些旅行剧团,体现出故乡和离散地之间互动的动态性,偶然性和情境性。且在华人身份认同中,在地化与华人性不一定是对立的,而是共生并不断塑造着离散地的华人身份。本次讲座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助理教授廖筱纹博士主持,参与者踊跃与张博士就离散地的剧种传播及华人身份认同课题做出深入的交流。

【第十二讲】朱存明教授:”论汉画像‘日月神话’图像的时间观“

(加影27日讯)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在10月26日迎来第十一场讲座,此次讲座邀请来自中国江苏师范大学教授暨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研究基地汉文化研究院院长的朱存明博士担任主讲嘉宾。此次讲座报名非常踊跃,共一百四十余名师长、国内外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反应热烈。

主讲嘉宾朱存明教授是美学研究与民俗研究的专家,现除了任台湾辅仁大学客座教授,还兼任中国汉画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江苏地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美学学会常务理事。朱教授完成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学大系》编纂及海外传播研究”,已经出版《汉学大系》著作30种;发表学术论文170篇,出版个人专著20余部,如《汉画像的象征世界》(获教育部三等奖)、《汉画像之美:汉画像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研究》(获江苏省政府二等奖)、《民俗之雅:汉画像石中的民俗》(获江苏省政府优秀成二等奖)等。

朱存明教授的讲题为“”,朱教授强调时间概念才是汉画像研究的根本,中国古代人早早就意识到人是活在无数个日月轮回的,因此日月的对转成为了古代人最基本的时间观念,故对日月形成了文化上的崇拜。本次讲座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潘筱蒨博士主持,参与者踊跃与朱教授就汉画像的艺术性、特殊性和汉代文化的代表性做出深入的交流。

【第十三讲】何希慧教授:“台湾教育质量保证运作现况与成效”

(加影24日讯)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在11月24日迎来第十二场讲座,此次讲座邀请来自台北市立大学教育行政与评鉴研究所所长的何希慧教授担任主讲嘉宾。此次讲座报名非常踊跃,共两百四十余名师长、国内外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反应热烈。

主讲嘉宾何希慧教授是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育学博士,目前为台北市立大学教育行政与评鉴研究所教授暨所长。同时,也兼任管科会华文商管教育认证组织(ACCBE)副执行长、台湾校务研究专业协会(TAIR)秘书长、台湾教育部教学实践研究计划教育学门召集人、台湾教育部高教深耕计划审查暨访视委员、台湾教育部师资培育评鉴认可委员会暨实地访评委员及东南亚校务研究协会(SEAAIR)秘书处委员会委员。何教授的学术专长是高等教育、校务治理、学生学习成效、学术专业(academic profession)与博士教育。

何希慧教授的讲题为“台湾教育质量保证运作现况与成效”。台湾近十年来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和中小学办学的绩效,盼藉此与国际接轨,强化教育的竞争优势。因此台湾教育部和地方政府十分重视中小学和大学教育的办学质量与特色绩效。故何教授从品保政策规划和评鉴制度的角度,分享台湾现阶段推动教育质量保证运作的现况与成效。本次讲座由新纪元大学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王淑慧博士主持,参与这场线上讲座的听众亦踊跃与何教授就国际教育、技职教育与教育者素质做出深入的交流。

【第十四讲】许振义博士以题为“南音在新加坡的变迁与传播”

(加影24日讯)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在12月28日迎来第十三场讲座,此次讲座邀请来自新加坡的许振义博士担任主讲嘉宾。自讲座信息公布以来,报名踊跃,共吸引了一百九十余名师长、国内外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聆听讲座。

主讲嘉宾许振义博士是南洋学会会长、台湾师范大学兼任助理教授。本科至博士先后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南京大学,其研究兴趣为新加坡华社、中国与新加坡社会与经济。著作有《布衣南渡——中国民间文艺在新加坡的传播与变迁》等书,主编《南洋学报》、《隆道观察》等刊物。

许振义博士的讲题为“南音在新加坡的变迁与传播”。许博士将从十九世纪南音传入新加坡开始谈起,以及南音随着时代的更迭,如何走向国际,在传统中求创新与突破展开讲演。许博士由此提出四个发展的趋势,即从大众到小众、从民俗到精品、从单元到多元、从国内到国际。本次讲座由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高级讲师王修捷博士主持,参与这场线上讲座的听众亦踊跃与许博士就南音在新加坡的发展做出深入的交流。

【第十五讲】张三夕教授:“谈谈座右铭的人生自警意义”

(加影24日讯)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在2月22日迎来第十四场讲座,此次讲座邀请来自中国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的张三夕教授担任主讲嘉宾。此次讲座报名非常踊跃,共两百余名师长、国内外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反应热烈。

主讲嘉宾张三夕教授是中国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张教授是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历任湖北大学古典文学讲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副教授;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教授、海南大学古典文学教授、文学院副院长;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方向为古典文献学、文化传播学。张教授长期在高校从事中国文史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已在《文学遗产》、《中国文化》、《文艺研究》、《哲学研究》等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已出版《批判史学的批判》(1992、2010)、《死亡之思与死亡之诗》(1993)、《通往历史的个人道路》(2001)、《诗歌与经验》(2008)、《20世纪的“最后性文本”》(2009)、《现代性与当代艺术》(2013)、《在路上》(2017)、《国学经典选读》(2022)等个人著作多部,主编过《东方文化与现代文明》(2000)、《中国古典文献学》(2003、2007、2018)、《汉语古籍电子文献知见录》(2015)、《媒介与历史》(2017)、《中国历代墓志铭选》等著作多部,其中《中国古典文献学》被中国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教材,为中国国内几十所高校所采用。

张三夕教授的讲题为“谈谈座右铭的人生自警意义”。张教授在此次演讲主要谈内在的自我修养,讲中国传统“自省”文化中的一个具体文体铭文体及“座右铭”的源流,并解读其中的经典文本;同时分享个人推荐的几条座右铭。这些座右铭能够起到很好的“自警”(自我警示、自我警诫)作用,具有强烈的可提示性(可视性)、可实践性和可借鉴性,有利于帮助个人确立为人处事的一些原则,明确并坚定人生的意义感。本次讲座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郑诗傧副教授主持,参与这场线上讲座的听众亦踊跃与张教授就座右铭的实践做出深入的交流。

【第十六讲】刘兴林教授:“大秦崛起的步伐与原因”

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在3月22日迎来第十五场讲座。此次讲座邀请了来中国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目前为海口经济学院国学研究所所长的刘兴林教授担任主讲嘉宾。此次讲座报名非常踊跃,共一百五十余名师长、国内外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反应热烈。

刘兴林教授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今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35年,从事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教学与研究。刘教授在华中师范大学退休后就职于海南高校12年,先后担任海南工商职业学院教学副院长、海口经济学院人文与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国学研究所所长。在海口经济学院主讲《中国古代文学》和《国学原典导读》,其中《春秋霸主的兴衰——〈左传〉导读》入选中国教育部第七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北京高教音像出版社出版有《刘兴林讲庄子》10集。超星学术视频上线有刘兴林讲《战国策》、《庄子》、《史记》等多种教学视频。在北大、清华和中国各省市相关单位以及新加坡华语教育学会举办国学原典讲座共160余场。他重点研究司马迁与《史记》,出版有《史记点注》、《白话二十四史·史记》、《文白对照与导读二十五史精选·史记》等。发表司马迁《史记》系列论文10余篇,《诗经》、《楚辞》、《左传》、《国语》、《战国策》、《论语》、《孟子》、《荀子》、《庄子》及汉乐府研究论文共30余篇。

刘教授此次演讲主题为“大秦崛起的步伐与原因”,他主要从“秦”字的解读、秦与中国、秦崛起历程,从西周附庸到一统天下,以及秦崛起的因素进行讲解。结合历史典例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度剖析。他总结了《大秦崛起》的几个因素,从“血性与骨气:志存高远,同仇敌忾”、“崇文与尚武:春秋崇文,战国尚武”、“德政与法制:穆公德政,孝公法治”、“围攻与封锁:春秋二次,战国五次”等切入点展开讨论。

讲座上刘教授以其深厚的讲故事功力引起了听众对秦朝、秦国的浓厚兴趣。本次讲座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郑诗傧副教授主持,参与这场线上讲座的听众亦踊跃与刘教授就秦国的崛起与灭亡等问题做出深入的交流。

【第十七讲】李程副教授:“中国古典词作中的岁时书写——以端午和七夕为例”

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在4月26日迎来第十六场讲座。此次讲座邀请了来自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的李程博士担任主讲嘉宾。此次讲座报名非常踊跃,共一百五十余名师长、国内外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反应热烈。

李程,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后。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主要为明清文学与文献,研究兴趣包括明清诗学批评、中国古代小说、清词文献整理与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多项,在《文艺研究》《民族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作为分册负责人参与完成古籍整理项目《全清词·嘉道卷》获得中国政府出版奖提名奖。

李博士此次演讲将探讨中国古典词作中的岁时书写——以端午和七夕为例。中国岁时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至今仍然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词是一种极具抒情性的文体,对岁时有着丰富而细致的书写。本次讲座以词中的端午和七夕为例,讲述历代词人词作对于端午和七夕书写的多重意蕴,为我们回顾与思考中华岁时文化传统和词体文学演进提供兼具历史性和现实性的视野。本次讲座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彭会婷老师主持,参与这场线上讲座的听众亦踊跃与李副教授就岁时词作的书写做出深入的交流。

【第十八讲】李中国教授:“卓越乡村小学教师培养的目标取向与机制创新”

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在5月31日迎来第十七场讲座。此次讲座邀请了来自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李中国教授担任主讲嘉宾。此次讲座报名非常踊跃,共一百三十余名师长、国内外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反应热烈。

李中国,山东省二级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曾任临沂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社科处处长、规划处处长、政策研究室主任;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教学名师; 全国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精品资源课程、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等省级以上教科研项目20余项,在《教育研究》、《新华文摘》等发表论文13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特等、一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等20余项。

李教授此次演讲着重探讨了卓越乡村小学教师培养的目标取向与机制创新。李教授此次演讲主要谈中国当下的教师培养,以实践为基础,以落实卓越教师2.0为主线,贯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部署为方向,通过建立多标兼顾的课程体系机制、深度协同的培养模式创新机制、前置综合的优质生源遴选机制、融入体验的乡村情怀培育机制、全程全面的实践实训强化机制等,促进教师培养的高质量发展。本次讲座由新纪元大学学院教育学系王睿欣副教授主持,主持人与主讲人就乡村小学教师培养的课题做出深入的交流。

【第十九讲】曾昭程博士:“越渡马来西亚:地方、语言与现代中文华文文学的淑世论”

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在6月28日迎来第十八场讲座。此次讲座邀请了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曾昭程博士担任主讲嘉宾。此次讲座报名吸引了校内外师生的参与,共一百名师长、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反应热烈。

本次的主讲嘉宾曾昭程博士,现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曾博士是复旦中文系本科,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哲学硕士(汉学专业),耶鲁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博士。其主要研究兴趣涵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华语语系研究(新马文学专项)、离散研究与东南亚研究。其论文曾发表于期刊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SOJOUR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in Southeast Asia, 以及PRISM: Theory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其英文专著 Malaysian Crossings: Place and Language in the Worlding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越渡马来西亚:地方、语言与现代中文/华文文学的淑世论》)于2022年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次讲座,曾博士是以其最新专著《越渡马来西亚:地方、语言与现代中文/华文文学的淑世论》的内容为大家讲演。曾博士通过引介马华文学,阐述现代中文/华文文学形塑和改善世界及自身创作境遇(worlding)的一种特殊方式。此一方式关涉作家采用各式书写策略以连通不同规模尺度的文学空间。曾博士突出创作者如何在实践中协商马来亚/马来西亚与其他华语文区域的亚际联系,并着重分析他们的作品再现的多语社会现实,以及他们如何反思殖民地马来亚或后殖民马来西亚作为合理的文学刻画对象。这两方面的思考渗透马华作品构建的文学世界,包含了作家的行旅经验、他们为地方创造独异文学语言所调整的思维定势,以及不同社群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讲人主张,边缘地带生成的另类观点对理解中文/华文文学的全球化至关重要。同时,亦强调边缘的内部多元性和跨域连结史,以重画全球中文/华文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图景。

本次讲座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国际学术交流处主任廖筱纹博士主持,主持人与主讲人就马华文学的特殊情况做了深入的交流。

【第廿十讲】区缵博士:“家船一体、海陆两栖与村港分离——鹿回头半岛疍家渔村的开发与治理”

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在7月26日迎来第二十场讲座。此次讲座邀请了来自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系副主任区缵博士担任主讲嘉宾。此次讲座报名吸引了校内外师生的参与,共一百五十余名师长、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反应热烈。

本次的主讲嘉宾区缵博士,现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系副主任,兼任台湾少数民族研究会副秘书长。先后到台湾政治大学“两岸暨国际学人研究奖助计划”、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访问,并在Island Studies Journal、Political Geography、《社会建设》、《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科版)》、《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等中英文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区博士亦参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北京社会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社会人类学、岛屿社会与海洋文化,民族与区域发展等。

本次讲座,区博士是以题为《家船一体、海陆两栖与村港分离——鹿回头半岛疍家渔村的开发与治理》为大家开展讲授,内容主要探讨中国海南三亚鹿回头半岛疍家渔村的开发与治理。自宋代以来,渔业开发成为中国沿海岛屿开发的重要模式。在市场与资本的种种因素下,疍家人同时面对“船港分离”及“家港分离”,港口渔村也因此陷入混沌状态,岛屿治理该如何进一步开展,区博士将其探讨与分析分享给大家。本次讲座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国际学术交流处主任廖筱纹博士主持,主持人与主讲人就疍家渔村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第廿一讲】王宝龙教授:“丝绸之路上的新疆音乐”

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在8月30日迎来第廿一场讲座。此次讲座邀请了来自新疆艺术学院,兼菏泽学院非遗音乐文化研究院院长,王宝龙教授担任主讲嘉宾。此次讲座报名吸引了校内外师生的参与,一百三十余名师长、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反应热烈。

本次的主讲嘉宾王宝龙教授,拥有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学位,专业是中国当代音乐,现任职于新疆艺术学院,并兼菏泽学院非遗音乐文化研究院院长。截至2022年,王教授已主持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自治区级科研项目1项及各类合作项目4项。参与完成的学术著作有《中国交响乐博览》、《中国音乐主题旋律词典》、《学生音乐词典》、《新疆地区当代交响音乐创作研究》、《维吾尔族乐队配器法研究》。先后在国内核心期刊及省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部分论文获得奖项。

本次讲座,王教授是以“丝绸之路上的新疆音乐”为题为大家讲演。主讲人首先介绍了维吾尔歌舞音乐,然后以维吾尔人居住区普遍流传的朱拉与赛乃姆音乐的共性与特征,赛乃姆的历史渊源,重点论述了库车赛乃姆的现状、音乐特色及歌词的特殊性,并且阐述了库车赛乃姆与龟兹乐舞的渊源关系等。观众们在问答环节积极发问,主讲人针对所有问题作出详细的解答。本次讲座由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高级讲师、音乐人、作家王修捷博士主持。

【第廿二讲】赵丽华副教授:“仪式与表演——阅读互动的一个分析视角”

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在9月27日迎来第廿二场讲座。此次讲座邀请了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赵丽华副教授担任主讲嘉宾。此次讲座报名吸引了校内外师生的参与,近七十名师长、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聆听。

本次的主讲嘉宾赵丽华副教授,北京大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传播学院访问学者,现为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编辑出版专业)硕士生导师,副教授。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实务、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数字出版、阅读理论、大学出版等。发表论文《话语与实践:罗杰·夏蒂埃对阅读研究理论框架的探索》、《出版学视域下的阅读理论结构》等20余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4篇,获评中华优秀出版物“出版科研论文奖”。出版著作《民国官营体制与话语空间——<中央日报>副刊研究(1928—1949)》、《大学精神与大学出版——民国中央大学“学人办刊”研究》等。

本次讲座,赵教授是以“仪式与表演——阅读互动的一个分析视角”为题为大家讲演。她主要的研究路径分为媒介考古学视阈和日常生活语境转向这两部分。通过媒介考古学视阈,赵教授认为从中可以看到阅读行为的多元化面向,需要从构成文本最先的、特殊情貌的阅读模式搜寻。而通过媒介学的日常生活转向来探索阅读研究,则涉及了熟悉阅读对人类认知、情感和伦理的影响之探讨。观众们在问答环节积极发问,主讲人针对所有问题作出详细的解答。本次讲座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国际学术交流处主任廖筱纹博士担任主持人。

【第廿三讲】孙慧英副教授:“新新媒介时代中国节日文化影像叙事研究”

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在10月25日迎来第廿三场讲座。此次讲座邀请了来自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系的孙慧英副教授担任主讲嘉宾。此次讲座报名吸引了校内外师生的参与,近一百名师长、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参与。

本次的主讲嘉宾孙慧英副教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系副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台湾与海外华文传媒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世界华文传媒研究中心特聘专家、福建省纪录片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手机媒体文化研究、影视艺术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等。主要讲授课程包括影视语言、广播电视采访学、文化创意产业、短视频创作、手机媒体文化研究等。

本次讲座,孙教授是以“新新媒介时代中国节日文化影像叙事研究”为题为大家讲演。中国节日文化源远流长,以影像方式进行呈现与传播节日文化,从1983年第一届“春晚”算起,也有四十年的历史。随着创作手段与传播媒介的发展,从录播到直播,从一种仪式和固定的模式到故事化和创意的表达,从对节日的氛围烘托到对节日文化的撒播,从观看(作为受众)到参与(作为用户),当人类传播进入新新媒介时代,对于节日文化的影像叙事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而这变化的背后是人们对节日文化观念的变化、叙事审美的变化、传播模式的变化。讲座以“中国节日系列”等节目和影像作品为例,进行了一些文化思考。观众们在问答环节积极发问,主讲人针对所有问题作出详细的解答。本次讲座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国际学术交流处主任廖筱纹博士担任主持人。

【第廿四讲】张威教授:“春风化雨——走近中国戏曲”

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在11月29日迎来第廿四场讲座。此次讲座邀请了来自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院长的张威教授担任主讲嘉宾。此次讲座报名吸引了校内外师生的参与,近一百四十名师长、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反应热烈。

本次的主讲嘉宾张威教授,现为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院长,中国教育部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戏曲教育联盟副理事长,中国文旅部“百名戏曲优秀”教师,辽宁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戏剧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国家一流(表演)专业带头人,主持三项国家级艺术基金项目。曾荣获多项国际知名奖项,如中国首届戏曲演唱大赛“红梅大奖”,文化部“一等园丁奖”,中国戏剧家协会“优秀指导奖”和“指导一等奖”,马山国际戏剧节“艺术指导金奖”,富山世界儿童舞台艺术节“导演金奖”,比利时国际戏剧节“导演一等奖”等。 专著有《戏曲女生基本功》、《戏曲艺术概论》及《中国京剧脸谱百幅图范》。

本次讲座,张教授以题为“春风化雨——走近中国戏曲”开展讲授,以戏曲艺术程式性、虚拟性、综合性特征为切入点,通过示范和讲解,让听众了解戏曲艺术独特样式背后的文化基因和美学原则,以此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观众们在问答环节积极发问,主讲人针对所有问题作出详细的解答与交流。本次讲座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潘筱蒨博士担任主持人。

【第廿五讲】郭熙教授:“海外华语传承及其研究”

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在12月27日迎来第廿五场讲座。此次讲座邀请了来自中国暨南大学的郭熙教授担任主讲嘉宾。此次讲座报名吸引了校内外师生的参与,近一百八十名师长、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反应热烈。

本次的主讲嘉宾郭熙教授,现为暨南大学教授,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海外华语研究中心主任。目前也是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于国内外多所大学兼职教授。曾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华文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华文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语言学会会长、南京大学教授、苏丹喀土穆大学客座教授(兼任汉语系主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教授,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访问教授,香港教育学院访问学人。著有《中国社会语言学》、《华语研究录》《语言与语言应用论稿》,主编《华文教学概论》、《当代语言生活》、《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国语言生活要况》、《全球华语研究文献选编》、《华文教学研究丛书》、《中文(初中版)》等,参与主编《全球华语词典》、《全球华语大词典》、《同义成语词典》,发表语言学、语言教学论文一百二十余篇。

本次讲座,郭教授以题为“海外华语传承及其研究”开展讲授,以海外华语传承作为讲演主轴。郭教授认为海外华人在不同时代、不同渠道陆续从中国移居至世界各地,把“中国话”带到了世界各地,其中不少华人成功地实现了代际传承,形成了世界各地的华语。新世纪以来,中国学界对对海外华语及其传承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本次讲座主要内容有四点,即:一、中国话走出去的历史;二、华语在海外使用的现状;三、对海外华语及其传承的研究情况,及最后的启示及思考。观众们在问答环节积极与主讲人交流,主讲人也针对所有问题作出解答。本次讲座由新纪元大学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王淑慧博士担任主持人。

【第廿六讲】徐冠勉博士:“无家之乡:一个南洋种植园社会的形成,1684-1740”

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在1月31日迎来第廿六场讲座。此次讲座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的徐冠勉博士担任主讲嘉宾。此次讲座报名吸引了校内外师生的参与,近一百二十余名师长、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反应热烈。

本次的主讲嘉宾徐冠勉博士,本硕博毕业自荷兰莱顿大学历史学,现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其主要研究领域为殖民史、全球史与物质文化史,重点关注近代早期荷兰殖民帝国、东南亚与海外华人,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2022)、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ocial History (2022)、Itinerario: Journal of Imperial and Global Interactions (2020)、《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20)、《历史人类学学刊》(2019)等中英文核心期刊。

本次讲座,徐博士以题为“无家之乡:一个南洋种植园社会的形成,1684-1740”开展讲授,此次演讲主讲人以东印度公司的档案资料挖掘一段亚洲种植园劳工史,分析一个近代早期南洋种植园社会如何形成,讨论该社会为何没有演变成我们熟知的小农社会,而是走向了一种种植园模式。讲座将分享为何生产(production)而非再生产(reproduction)成为了这个种植园社会的首要问题,以及如何因此而产生了一个并不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乡村社会。听众及主持人在问答环节积极与主讲人交流,主讲人也针对所有问题作出详细的解答。本次讲座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的廖筱纹博士担任主持人。

【第廿七讲】张森林博士:“新马华文文学交流的六个场域(1965-2015)”

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在3月20日迎来第廿七场讲座。此次讲座邀请了来自新加坡社科大学中文系的张森林博士担任主讲嘉宾。此次讲座报名吸引了校内外师生的参与,近一百一十余名师长、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聆听。

本次的主讲嘉宾张森林博士,硕士毕业自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专业,南洋理工大学文学专业博士,现为新加坡社科大学中文系客座讲师。著有文学评论集《至性的移情》,专题研究《砥砺前行:新加坡作家协会的发展之路》,学术论著《朝向环境伦理:新马华文诗文中的生态书写(1976-2016)》等。主编/合编《新华文学大系·短篇小说集》、《新华文学大系·诗歌集》、《五月诗选三十家》、《情系狮城:五十年新华诗文选》、《新国风:新加坡华文现代诗选》、《新加坡文化奖华文作家选集》等。

本次讲座,张博士以题为“新马华文文学交流的六个场域(1965-2015)”开展讲授,此次演讲张博士从六个场域:参赛文学奖、担任文学奖评审、入选文学选集/读本/大系、投稿文学期刊、出席/联办文艺活动及出席文学学术研讨会,详细梳理了新加坡、马来西亚自1965年分家后的半个世纪内,一衣带水的两国华文文学跨界交流的情况。本次讲座由新纪元大学学院王修捷博士担任主持人。听众及主持人在问答环节积极交流,对于听众热情的提问,主讲人也作出详细的回答。

【第廿八讲】陈琮渊博士:“无砂拉越的客家狮:民艺、政治与认同”

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在4月24日迎来第廿八场讲座。此次讲座邀请了来自淡江大学的陈琮渊博士担任主讲嘉宾。此次讲座报名吸引了校内外师生的参与,近一百二十余名师长、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反应热烈。

本次的主讲嘉宾陈琮渊博士,现为淡江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兼东南亚史研究室主持人。曾任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副教授兼印度尼西亚研究中心主任,参编《华侨华人文献学刊》、《华侨华人蓝皮书》。目前担任洪叶文化“亚太与国际研究丛书”主编、巨流“发展研究丛书”执行编辑,Translocal Chinese: East Asian Perspectives(《海外华人研究》)执行编辑。研究领域是东(南)亚史与婆罗洲华人社会,学术文章见诸于Development and Change、《台湾社会学刊》、《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等期刊,编著译有Development and Beyond、《发展的赋格》、《印尼山口洋的神庙与乩童传统》十多部。

本次讲座,陈博士以题为“无砂拉越的客家狮:民艺、政治与认同”开展讲授,此次演讲主讲人以砂拉越石龙门的客家狮为研究案例,从民艺传承、族群政治与客家认同三个脉络,来探讨其发展特色。陈博士观察到,由于当地的教育与通婚的普及,打破了方言群的界限,促使新生代客家人对自身身份源流与族群的探索。客家新生代通过恢复在当地曾经没落的客家狮这项民艺,来巩固对中华文化与客家文化的认同与意涵。听众及主持人在问答环节积极与主讲人交流,主讲人也针对所有问题作出详细的解答。本次讲座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的廖筱纹博士担任主持人。

【第廿九讲】黎恩博士:科举下注——‘闱姓’赌博与晚清中国

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在5月29日迎来第廿九场讲座。此次讲座邀请了来自美国达拉斯德州大学历史系的黎恩博士担任主讲嘉宾。此次讲座报名吸引了校内外师生的参与,近一百一十余名师长、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聆听,参与交流。

本次的主讲嘉宾黎恩博士,毕业自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历史学,现任达拉斯德州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历史系助理教授。她的研究兴趣是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史,著有 Betting on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The Lottery in Late Qing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23)。2021年获得德雷克大学文理学院年度优秀教师。

本次讲座,黎博士以她的新著“科举下注——‘闱姓’赌博与晚清中国”来开展讲授。“闱姓”是十九世纪中国一种高度组织化的博彩活动,玩家对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姓氏下注。中国的科举考试从唐代开始,大约到1905年结束,是国家选拨新官员的主要手段。讲座中,黎博士分享了“闱姓”的投注过程,并把彩票的历史置于清末中国的历史背景中,勾勒出一个以彩票为中心的市民群体,彩票也成为了广东地区和东南亚与北美中国移民之间的纽带。本次讲座主讲人从科举及博彩为我们提供了解清末中国社会的一个新视角。听众及主持人在问答环节积极与主讲人交流,划下完美的句点。此次讲座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的廖筱纹博士担任主持人。

【第三十讲】孙学仁教授:欧洲的客家语言和文化

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在5月29日迎来第廿九场讲座。此次讲座邀请了来自美国达拉斯德州大学历史系的黎恩博士担任主讲嘉宾。此次讲座报名吸引了校内外师生的参与,近一百一十余名师长、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聆听,参与交流。

本次的主讲嘉宾黎恩博士,毕业自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历史学,现任达拉斯德州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历史系助理教授。她的研究兴趣是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史,著有 Betting on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The Lottery in Late Qing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23)。2021年获得德雷克大学文理学院年度优秀教师。

本次讲座,黎博士以她的新著“科举下注——‘闱姓’赌博与晚清中国”来开展讲授。“闱姓”是十九世纪中国一种高度组织化的博彩活动,玩家对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姓氏下注。中国的科举考试从唐代开始,大约到1905年结束,是国家选拨新官员的主要手段。讲座中,黎博士分享了“闱姓”的投注过程,并把彩票的历史置于清末中国的历史背景中,勾勒出一个以彩票为中心的市民群体,彩票也成为了广东地区和东南亚与北美中国移民之间的纽带。本次讲座主讲人从科举及博彩为我们提供了解清末中国社会的一个新视角。听众及主持人在问答环节积极与主讲人交流,划下完美的句点。此次讲座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的廖筱纹博士担任主持人。

【第三十一讲】李其荣教授:华侨华人的中法友好关系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在7月17日迎来第三十一场讲座。此次讲座邀请了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李其荣教授担任主讲嘉宾,讲题为“华侨华人的中法友好关系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此次讲座报名吸引了校内外师生的参与,近一百名师长、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聆听,参与交流。

本次的主讲嘉宾李其荣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中心教授,武汉侨务理论研究中心/中央统战部·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武汉基地创始主任。曾受聘为丽水学院特聘教授、华侨学院院长及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为广西东盟学院·中国-东盟区域国别研究院特聘教授。曾在美国哈佛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马来亚大学等讲学、研究和进行学术交流。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国务院侨办项目、中国侨联项目等17项,出版著作30部,发表论文200余篇。代表作有《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续篇》、《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第三卷、《国际移民政策与治理》。

本次的讲座,李其荣教授从历史视角出发,通过视野开阔的观点,现实鲜明的举例,诠释了他对“华侨华人在中法友好关系中的桥梁纽带作用”的研究重点,为我们作了一场内涵丰富的学术研究讲座。此外,听众及主持人在问答环节积极与主讲人交流,此次讲座由新纪元大学学院的王淑慧副教授担任主持人。

【第三十二讲】郑赤琰教授:“南洋大学的文化价值永垂不朽”

(加影 7月17日讯)由新纪元大学学院主办,《大马华人周刊》协办,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第三十二场“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 ,吸引了约270名校内外师生及大众出席聆听,一同在新纪元大学学院黄迓茱活动中心参与交流。

本次讲座邀请香港中文大学原政治与行政系教授及原系主任,同时也是第五届南洋大学校友郑赤琰教授担任主讲嘉宾,讲题为“南洋大学的文化价值永垂不朽”。

本次的主讲嘉宾郑赤琰教授,1963年于南洋大学政治系获学士学位,并相继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顿校园)获得政治学硕士与博士学位。1977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系,是该系历任讲师、教授及系主任。其研究兴趣包括海外华人问题、客家研究、中国外交政策、亚洲国际关系、东南亚政治与政府等。郑教授退而不休,目前仍在香港多所高校任教,积极推动文化教育。

郑教授在本场讲座分享南洋大学独特的教育模式。纵观今日世界各地的大学,他认为现在的高校教育一味强调技术与知识的学习,目标仅是为了提供学生在毕业后,有一块帮助找工作的敲门砖。然而,这样的教育体系只会培养懂得竞争,却不善凝聚人心的社会。

然而,南洋大学在上世纪50年代创办的时候,已对此模式有所批判。他认为,南洋大学之所以具备特殊价值,在于她的教育体系在乎文化熏陶,在乎人与人之间的粘合,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养成,并不一味强调竞争社会的培养。

他指出,今天的高等教育需要突破,则需要以文化教育的熏陶来彰显其价值,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而非仅仅是学术成就而已。郑教授在本次讲座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给不熟悉南洋大学历史的听众解释其不朽的文化价值,引来听众在问答环节积极与主讲人交流,此次讲座由黄振渊先生担任主持人。

【第三十三讲】滨下武志教授:“18-20世纪初侨批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作用”

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在8月21日迎来第三十三场讲座。此次讲座邀请了来自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日本著名历史学家的滨下武志教授担任主讲嘉宾,讲题为“18-20世纪初侨批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作用”。此次讲座报名吸引了校内外师生的参与,近一百二十名师长、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聆听,参与交流。

本次的主讲嘉宾滨下武志教授,现为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日本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AAAS),世界中国学贡献奖获得者,曾任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教授,先后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美国康奈尔大学、香港大学等著名学府任客座研究员及客座教授、也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兼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社会经济史、东亚经济史、东南亚华侨华人史等。滨下武志教授著述宏富,代表作有《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1989)、《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1990)、《香港大视野:亚洲的网络中心》(1997)等。

本次的讲座,滨下武志教授从侨批的视角讲解19世纪后半期以来东南亚和华南地区形成的金融贸易与社会文化网络。滨下武志教授对区域经济、亚洲金融等问题兴趣浓厚,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和东南亚,尤其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进行了多次田野调查,在接触到汇丰银行的马六甲、仰光分行,以及新马泰侨批局的资料后,对侨民、侨批的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并将其纳入他的海洋史研究的系统之中,在本讲座做出精彩的讲演。讲座后,听众及主持人在问答环节与主讲人针对侨批问题做出深入的交流,此次讲座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副校长(国际及企业发展)郑诗傧副教授担任主持人。

【第三十四讲】吴燕英博士、梁静博士:“泰国皇室对中文经典翻译的贡献与影响”

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在9月25日迎来第三十四场讲座。此次讲座邀请了来自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的吴燕英博士及梁静博士担任主讲嘉宾,讲题为“泰国皇室对中文经典翻译的贡献与影响”。此次讲座,两位主讲人讲授泰国宫廷成员与中文翻译的研究进程。泰国宫廷成员自拉玛一世的宫廷成员昭披耶帕康(Chaophraya Phraklung)翻译《三国演义》后,自此不断地在中文经典翻译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1975年泰中建交后,泰中翻译有显著的发展。

本次的主讲嘉宾吴燕英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现为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东方语言系中文专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学、泰国华人、中国社会与文化等。梁静博士则是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也是中国国家公派教师,现于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汉籍外译等。洛阳文学院签约作家,主要创作方向为现代诗,著有诗集《南山以北》。

本次的讲座,吴燕英博士及梁静博士将泰中翻译史分为四个阶段,并且为每一个阶段的发展脉络讲解其重要性及特点。两位主讲人总结泰中翻译不仅从可以观察出泰国看中国的角度,从华人翻译者的角度,亦有中国看泰国的眼光,是一种双向的文化交流。另外,泰国王室中对泰中翻译扮演最重要角色的要数诗琳通公主,自泰中建交,诗琳通公主已出版过十四部的诗集与小说翻译,对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讲座后,听众及主持人在问答环节与主讲人针对泰中翻译交流并且交换看法,此次讲座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廖筱纹助理教授担任主持人。

【第三十五讲】游自荧副教授:“界定全球亚洲民俗研究”

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在10月30日迎来第三十四场讲座。此次讲座邀请了来自美国佐治亚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系游自荧副教授担任主讲嘉,讲题为“界定全球亚洲民俗研究”。此次讲座,主讲人分享其整合全球亚洲研究与批判民俗学研究,创建全球亚洲民俗学研究的新概念。

本次的主讲嘉宾游自荧,佐治亚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系副教授,亚洲研究中心的兼职教授。目前为美国民俗学会的执行董事会成员以及美国民俗学会跨国亚太分会的会长。其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文学、民俗研究、批判遗产研究、女性和性别研究、反亚裔种族主义和全球健康等。英文专著包括《新冠疫情对在美华人女性的影响:种族主义、女性主义与饮食文化》(2025年)及《当代中国的民间文人、有争议的传统与遗产:香火不断》(2020年)。合编英文论文集《当下中国民俗研究:话语与实践》(2019年)、英文特刊《亚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中的传统》(2020年)及《新冠叙事在中国和美国》(2025年)。

本次的讲座,游自荧博士分享全球亚洲民俗学研究采用跨学科和交叉的研究方法,此概念的目标是关注亚洲、亚裔美国人和太平洋岛裔(简称亚太裔)个体和社区的种族化与性别化经验,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歧视、不平等和压迫问题。全球亚洲民俗学研究不仅旨在推进有关如何改善亚洲和亚太裔社区在美国的生活、表征和可见性等话题的对话与讨论,并为亚洲和亚太裔民俗学者、研究亚洲和亚太裔民俗的民俗学者及其盟友创造对话空间,以实现治愈和联盟建设,并开拓前行之路。游博士展现其作为民俗学家的社会关怀态度,并且实践在其研究中。讲座后,听众及主持人在问答环节与主讲人针对全球亚洲民俗学的观点做出深入的交流,此次讲座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廖筱纹助理教授担任主持人。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