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读书会
导读书:美国历史学家孔飞力的《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
为鼓励学生阅读及与校内老师有更多的交流,新纪元国际教育学院筹划执行由学术人员带领的读书会,每月一次每次两小时,以期通过导读及讨论形式和学生们有更多直面的学术交流。第一场已于2022年11月24日举办,由国际教育学院的廖筱纹博士担任导读人。本次的导读会由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郑诗傧副教授开幕并且作简单的发言,郑院长表示希望通过读书会可以鼓励学生们从不同的学科领域掌握不同角度的研究方法,而且即便科研工作再忙碌,阅读始终是研究生必须要安排与腾出的事项。
本次的导读书是美国历史学家孔飞力的《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Kuhn, Philip A. (2008). Chinese Among Others: Emigration in Modern Times. NUS Press.),该著作以大历史、大叙事的手笔,将中国移民走向世界的五百年历史,融会贯通于同期世界格局发展变化的大框架中,展示全球华人移民五百年历史精彩画卷。作者剥茧抽丝指出“华人”与周边“他者”之间呈现出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海外华人作为外来者,不仅需要认识了解“他者”并与之共生共存;而“他者”同样也时时刻刻审视着这些远道而来的异乡人。“华人”与“他者”究竟是和平相处、共谋发展的新朋友,还是居心叵测的敌对竞争者?“华人”之于“他者”是带来新的利益和机会的盟友,还是潜在的麻烦制造者,或不共戴天的敌人?通过本次的读书会,导读人都已一一解说。
导读书: 陈垣的《史源学实习及清代史学考证法》
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策划执行的“博雅读书会”于2022年12月29日迎来第二场。该场次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彭会婷担任导读人,导读书为陈垣的《史源学实习及清代史学考证法》。该场次获得110余名学生与听众出席。
该书收录了陈垣先生 1947 年 9 月至 1949 年 6 月在辅仁大学讲授 “史源学实习”、“清代史学考证 法”课的教学日记和札记,以及李瑚先生的听讲笔记。“史源 学实习” 取清儒史学考证之书,注重实习,因其所考证者而 考证之,观其如何发生问题、如何搜集证据、如何判断结果,由此使后来学者掌握正确的读史之法、引书之法、考证 之法、论断之法。通过本次的读书会,导读人详解如何通过 “史源学实习” 学习史料的搜集与甄别、史料的剪裁与组织、 论著的撰写和修改。
导读书: 严耕望著的《治史三书》
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策划执行的“博雅读书会”于2023年2月23日迎来第三场。本场读书会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黄义斌担任导读人,导读书为严耕望著的《治史三书》,获得80余名学生与听众出席。
该书汇集了严耕望先生的三本小书《治史经验谈》、《治史答问》和《钱穆宾四先生与我》,系著者总结数十年从师 问学的历程与研治国史的实际经验,现身说法,指示后人以 治史门径。著者不矜其能,不放言高论,举凡历史学研究的 基本方法、具体规律、论题选择、论著标准、论文体式、引 用材料与注释方式、论文撰写及改订,以及努力途径与生活修养等诸多问题,皆以质朴流畅的语言娓娓道来,原原本本,条分缕析,诚挚亲切,务求实用,可谓金针度人,功在学林。通过本次的读书会,导读人将解说严耕望先生的治学 之道,并通过其简明扼要的治史观念,为所有初学治史者提供一条实在而具体的治学指南。
导读书:(美) 乌尔⾥希·伯泽尔著,张海龙译的《有效学习》
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策划执行的“博雅读书会”于2023年3月30日迎来第四场读书会。本场读书会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高级讲师温雁婷博士担任导读人,导读书为(美) 乌尔⾥希·伯泽尔著,张海龙译的《有效学习》,获得80余名学生与听众出席。
《有效学习》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如何学习的独特视角。乌尔⾥希·伯泽尔使用有趣、令人惊讶和富有洞察力的例子让我们对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在当今终身学习的时代中,学习如何有效地学习相当重要,这样您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在当今快节奏的世界中,我们可能无法像过去那样轻松地使用我们的旧技能。为了克服这一挑战,我们需要学习如何使用系统方法更有效地学习。乌尔⾥希·伯泽尔也采用具有启发性的故事讲解每一个学习观点和技巧。通过遵循其中的建议,您将能够以一种既有趣又有益的方式学习。导读人将通过本次的读书会为您解说如何通过乌尔⾥希·伯泽尔的《有效学习》领悟到学习带来的价值感。学习的目标、学习时的自我提升,知识与技能的实践与融合、及学习过程中的回顾与反思等。
导读书: 陈平原的《“新文化”的崛起与流播》
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策划执行的“博雅读书会”于2023年4月27日迎来第五场读书会。本场读书会由新纪元大学学院高级讲师萧雯佳博士担任导读人,导读书为陈平原的《“新文化”的崛起与流播》,获近百名学生与听众出席。
北大中文系的陈平原教授认为,理解大众传媒不仅仅是新闻史家或媒体工作者的责任。身为文学史家,他选择从“报刊”及“出版”的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及文化背后的生产机制及传播方式。放置在晚清与五四的背景,所谓的“新文化”指的是报章、文学杂志等刊物大量涌现,影响了现代文学的文体形式,进而引发新的文学或思想潮流。导读人将从晚清图像、报刊研究、出版模式及文体特征这四个维度,带领大家去领略大众传媒的影响力,是如何渗透到文学生产之中,进而改变社会思潮的走向。
导读书: 蒋寅的《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
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策划执行的“博雅读书会”于2023年5月26日迎来第六场读书会。本场读书会由丘凯文担任导读人,导读书为蒋寅的《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获近百名学生与听众出席。
在《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一书中,蒋寅从历年研究古典诗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选取了古典诗学中十二个“基础性的同时也是富有活力、涵盖广泛内容”的概念和命题进行廓清论述。蒋寅有感于某些课题被“大而无当的命题牺牲了它们的价值”,“一些内涵不明确、经不起推敲的名词泛滥于我们的文学理论教科书和学术论著中”,于是该书旨在对中国诗学中诸如意象、意境、清、起承转合、诗中有画等重要概念进行源流的梳理与内涵的重新审视。其中有些问题,迄今为止很少有人涉及;有些虽被谈得很多,但作者提出问题的角度和结论仍能自出新意,成一家之言。初版问世后,学界多有征引、发挥,有些篇章曾引起讨论和商榷,对古典诗学研究影响颇深。
导读的文献:由露易丝·莫莉、 曼德琳·玻马和巴希亚阿都哈密撰写的《管理现代马来西亚:高等教育中的女性领导力》
新纪元国际教育学院于 2023 年 9 月 25 日迎来了第七场“博雅读书会”。本场是“博雅读书会”主办以来第一次阅读英文文献,由国际教育学院高级讲师罗友良博士导读, 黄凯文高级讲师主持。所导读的文献是由露易丝·莫莉、 曼德琳·玻马和巴希亚阿都哈密撰写的《管理现代马来西亚:高等教育中的女性领导力》。
此文讨论马来西亚追求性别平等进程的一个现象,即 一方面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逐年上升,另一方面却不见女性担任高校领导的人数同等增加。文章对高校学术人员进行访谈,了解造成此现象的可能因素,以及马来西亚女性担任高校领导的内外挑战。
导读书:(美)宇文所安的《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世界的征象》
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策划执行的“博雅读书会”于2023年11月30日迎来第八场。本场读书会由新纪元国际教育学院潘筱蒨副教授担任导读人,带领大家阅读(美)宇文所安的《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世界的征象》,其中重点讲述第八章《孤独》。
潘筱蒨副教授讲述这本《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世界的征象》,直接提出来的主题是中国传统诗歌的非虚构特性,其实还有一个更大的主题笼罩其上贯穿全书,那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她带领读者了解中西方构筑的形式意义世界的不同之处,并从诗歌中举例,其中也讲述了书中举例的华兹华斯和杜甫的诗句示例。
导读书:礼记 .《大学》
新纪元国际教育学院于2023年12月28日和聊城大学文学院联办“博雅读书会”。此次读书会是主办以来首次跨校合作,由聊大文学院宁登国教授为我们导读儒家经典文献,同时也是四书之一的《大学》,并由黄凯文高级讲师主持。
此次的读书会主题为“读《大学》,做大人”。宁教授主要为我们介绍儒家理想的人生发展版图,即通过修身成为“大人”的学习框架。此框架涉及“三纲”(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与“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宁教授深入浅出为听众解释每个纲目的含义,借此突出《大学》的学习框架仍具有的当代价值和意义,特别是在精神修养方面。此次一共有七名来自两校的研究生参与与谈。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们围绕文本发表不同的看法和提问,碰撞出不同的知识火花,相信出席的60名听众也能够同样受益。
2023年临近尾声,大家在不同国度相聚在同一平台,一起阅读经典作品,是对今年最好的总结,也展望明年有更多同样的机会。承如宁教授所言,新聊一家, “典” 亮未来。希望此次共读经典的平台能够作为牵引,推动两校在未来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导读书:《拜别唐山:在马来半岛异域重生》
新纪元国际教育学院于2024年1月26日晚上七点半迎来了别开生面的一次读书会。有别于以往由学术人员和与谈人就某一书籍或学术文章展开讨论,此次我们请来书籍作者与听众直面交流。非常荣幸能够借此机会了解新纪元东南亚学系主任白伟权助理教授的最新力作《拜别唐山:在马来半岛异域重生》,约130名师生与大众慕名而来。读书会由新纪元国际学术交流处主任廖筱纹助理教授主持。
《拜别唐山》试图从“新南洋史”的脉络,探讨马来西亚的“华人性”(Chineseness)问题。或许仍有许多人对19世纪的华人移民有这样的印象,即认为当时华社多数由从事苦力的猪仔构成,克勤克俭;或认为忠义的价值追求是当时华人投身会党活动的动因。撇除“猪仔”与“会党”的现象,作者以拿律(今太平)作为案例,着重关照当时华社的日常生活,借此探索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华人社会与当地马来社会和英殖民的各方面互动。作者指出,为了应对这些互动关系,当时的华社已形成别具一格的在地文化,为我们理解何为“马来西亚华人”提供不一样的理论视角。
下期预告:除了《拜别唐山》,“新南洋史”还能从什么史料中挖掘出不一样的论述?我们将延续这次读书会的形式,邀请另一位作者与我们分享他的研究,还请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的活动!
导读书:《臆造南洋:马来半岛的神鬼人兽》
新纪元国际教育学院于2024年2月26日晚上七点半举办了一场集合马来西亚华社研究青年学者的新书分享。继一月由新纪元东南亚学系主任白伟权助理教授分享新作《拜别唐山:在马来半岛异域重生》,这次我们邀请来自南方大学学院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莫家浩博士带领听众了解其著作《臆造南洋:马来半岛的神鬼人兽》。由白伟权助理教授参与对谈,新纪元国际学术交流处主任廖筱纹助理教授主持,吸引了约80名师生与大众出席。
同样是“新南洋史”的脉络,莫博士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在全马各地进行许多田野调查,并从众多个案挖掘镶嵌在日常生活中人所未挖的历史。你是否想过一道粿条仔能够看到新山的城市发展与变迁?你是否想过《老子》所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情景,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也能找到踪迹?我们是否思考过,在马来西亚出现的人、神、鬼、兽,他们的起源可能就蕴含马来西亚华人的在地化历程?从粿条仔到香炉上的雕刻,从乡镇的地域色彩再到洪仙大帝,莫博士深入浅出地和我们分享他在田调中发现的人事物与其中包含的理论意义。
通过两场新书分享,分享人在研究方法上提供了深刻启发,供学生借鉴。“新南洋史”的目的不在于构建马来西亚华社的大历史,而是通过叠加不同的角度与认知方式,逐步加深我们对马来西亚华社的理解。由于其研究方向有别于许多针对大马华社的历史论述,因此在进行研究的时候能够观照到大历史论述未及关注的对象与问题。对相关课题感兴趣的学生皆表示获益良多,期许以后有更多相关新书分享,促进师生间的学术交流。
导读书: Klaus Kaindl、Waltraud Kolb和Daniela Schlager主编的《文学译者研究》
新纪元国际教育学院于2024年4月29日(星期一)晚上七点半举办了一场有关译者研究的读书会。此次活动邀请来自南洋理工大学的博士候选人陈玉婷,导读由Klaus Kaindl、Waltraud Kolb和Daniela Schlager主编的《文学译者研究》。导读人围绕翻译者,深入浅出地引介翻译研究的跨学科面向与前沿研究。这次的读书会由新纪元国际教育学院高级讲师黄凯文主持,吸引了约40名师生与大众出席。
《文学译者研究》提到三种译者研究的主要方法。一、通过探索译者的家族史、教育背景、政治社会环境、翻译成品等,书写译者传记和书目;二、通过理解翻译者的翻译思路与策略,以及关注翻译者的心理活动,探讨不同背景的翻译者如何反映当代翻译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翻译专业的建构过程;三、通过关注译者的笔记、访谈或任何形式的副文本,发掘翻译活动的多元面向,包括其中蕴涵的社会、政治、经济等不同层次的意义。
从陈玉婷的导读中,我们意识到翻译活动并非仅仅是意义的简单传达。如果从人本的视角来审视翻译活动,实际上,翻译者所能揭示的远不止所翻译文本本身,而是社会建构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不止文学领域应该关注,历史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领域都可以从译者的翻译活动发掘对其研究有帮助的视角。这一观点深刻地启示我们重新认识翻译工作的重要性。
导读书:《抵达安康》
新纪元国际教育学院于2024年6月25日晚上七点半举办了《抵达安康》新书分享,邀请了来自新纪元大学学院媒体研究系讲师周兆鸿分享其在《抵达安康》一书中的文章《秀君、春莊、秋梅的美甲店:指尖的自由》篇章内使用的田野调查方法、趣事、困境及写作伦理。此次读书会由国际教育学院招生办公室主任彭会婷讲师主持,吸引了约90名师生与大众出席。
本书从1970年代起始,诉说因南北越战争,人们如何流离辗转、拚尽全力想抵达安康之所。1980至1990年代,在越共统治之下的华人如何过生活?经由婚配、依亲、远赴海外读书而定居的移民,在学业、事业之间,他们如何站稳脚步,成为照亮他人的光?周兆鸿老师深入浅出地和我们分享他在田调中发现的人事物与其中包含的田调采访伦理及方法等。
通过此次的分享,导读人在研究方法上提供了深刻启发,供学生借鉴。社会学的田野调查伦理主要关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确保研究过程的公正性、透明度和尊重。通过关注这些细节,研究者可以更全面地保障田野调查过程中的伦理性,确保研究在科学性和道德性上都是合格的。对相关课题感兴趣的学生皆表示获益良多,期许以后有更多相关新书分享,促进师生间的学术交流。
导读书:林宏星撰写的《差等秩序与公道世界:荀子思想研究》
新纪元国际教育学院于2024年9月12日(星期四)晚上七点半举办了一场有关荀子思想研究的读书会,邀请来自本院高级讲师黄凯文,导读由林宏星(笔名东方朔)撰写的《差等秩序与公道世界:荀子思想研究》。导读人围绕书中第三章《可以而不可使——以荀子〈性恶〉篇为中心的诠释》,说明作者撰写此书的脉络。此次读书会吸引了约30名听众出席。
以“性恶论”著称的荀子,究竟应当如何从儒家正统的“性善论”视域下理解?作者指出,尽管荀子对孟子诸多批评,但荀子从不否定人的“道德心”。只是,除了“道德心”之外,荀子对人的“情欲心”有更警惕的认识。基于“欲多物寡”和人“可以而不可使”的认知,荀子认为,顺从“情欲心”的发展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无治,因此始终强调社会善是人为(伪)的。
孟子在社会教化方面论述不足,荀子恰好是对这方面的补充;追求全部人道德水平的齐平在理论上是不可行的,因此需要有尊卑上下贫富的相对区别,以安顿不同人的情欲,各得其宜。作者因此主张我们可以从荀子的思想资源,为解决现代多元文化交融的问题提供一些解决方案。儒家差等秩序的建构,亦可能为当今强调自由、平等观的社会发展,提供不一样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