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讲】苏金成教授:“艺术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讲座预告
简介 | 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第四十四讲即日起开放报名。本次讲座特邀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苏金成教授,围绕艺术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展开,系统介绍核心研究方法与论文规范。在研究方法方面,将梳理文献分析、田野考察、图像分析、比较分析、统计分析、符号学及跨学科研究。其中,文献分析为基础,通过梳理史料、理论著作构建研究语境;田野考察聚焦艺术现场,如石窟壁画、美术馆、非遗工坊等,获取一手素材;图像学侧重解读艺术作品的视觉元素,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符号学则解析艺术符号的能指与所指,揭示深层意义。在论文写作方面,苏教授表示需遵循学术规范:选题应兼具创新性与可行性;结构需逻辑清晰,包含引言、正文、结论等;论证要基于实证,避免主观臆断;语言需精准凝练,符合学术表达;同时需规范引用,尊重前人成果,最终形成兼具思想性与严谨性的研究成果。 |
主讲人 | 苏金成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苏金成教授,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首位出站博士后,曾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现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
主持人 | 潘筱蒨博士(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 潘筱蒨,文学博士,2012年毕业于中国浙江大学,研究专业为文学、美学和中国文化,目前是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曾于国际学术刊物发表文章十余篇,如<“清”与“清”乐考论>、<汉代哀歌与生死价值观>、<屈原“游”的诗学建构与意涵>等,也在国内及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十余篇。潘博士有丰富的演讲经验,主讲的学术讲座有三十余场。 |
讲座信息 | 日期:2025年9月24日(星期三) 时间:7.30pm – 9.00pm 地点:ZOOM (ID & password将发送至手机号码及电子邮箱) 报名表格 :https://bit.ly/3seNHqc 免费报名,请于2025年9月23日(星期二)前完成报名。 |
前情提要
讲座后记
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在9月24日迎来第四十四场讲座。此次讲座邀请到来自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苏金成博士担任主讲嘉宾,带来题为“艺术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的专题讲座。在讲座中,苏金成系统梳理了艺术学领域的核心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
主讲嘉宾苏金成博士,现任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苏教授在艺术学领域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兼任中国美术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写意画院导师,担任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全国研究生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专家、全国学位论文抽检专家、农工党中央书画院常务理事、农工党上海书画院副院长。同时,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上海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理事、国际设计科学学会公共艺术设计分会副会长。此外,苏博士还担任《中国美术研究》(CSSCI集刊)、《中国艺术史研究》、《东方设计学报》、《山东陶瓷》等期刊编委,并受聘为河北大学、云南大学、青岛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与研究生导师,亦为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博士生导师。
在此次讲座中,苏博士结合其丰富的学术研究与实践经验,帮助听众从艺术史的传统书写方法切入,指出艺术史研究不仅需要扎实的文献基础,更需具备跨学科的视野与方法论的自觉。苏教授进一步系统介绍了艺术学研究中的方法,如文献分析、田野考察、图像分析、比较分析、统计分析、符号学及跨学科研究等。他强调,文献分析是构建研究语境的基石,但学者需要学会从田野考察现场获取一手资料,并从这些一手资料中深入解读视觉作品的文化内涵。整合文献、实物与活态证据,逼近艺术现象的本真,是艺术学研究最重要的面向。苏博士也借此警惕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避免学术失范的行为。
讲座结束后,听众与主持人在问答环节与主讲人展开热烈交流,就艺术学的跨学科研究、图像分析及符号学理论提出了深入的问题,苏金成博士亦逐一作出细致回应。本次讲座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潘筱蒨博士主持,吸引了近120名听众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