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系列讲座第四十三讲石峻山副教授讲座
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在8月13日迎来第四十三场讲座,共有200名听众参与。此次讲座邀请到来自悉尼大学中文系石峻山副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并由本校中国语言文学系萧雯佳助理教授担任主持人。石峻山副教授以《新中国眼里的印度尼西亚:万隆时期的报告文学》为讲题,将新中国的文化政治为切入点,探讨1950年代报告文学中的印度尼西亚叙事。
主讲嘉宾石峻山,现任悉尼大学中国研究副教授、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曾获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ARC)早期职业发现奖、富布赖特奖学金及国际亚洲研究所(IIAS)研究资助。此外,他还是一位获奖的华语现当代诗歌与戏剧翻译家,其近期学术著作包括《少数族裔的舞台:华裔印尼人的表演与公共呈现》(Minority Stages: Sino-Indonesian Performance and Public Display,夏威夷大学出版社,2019年;获澳大利亚亚洲研究协会早期职业著作奖荣誉提名)、《梨园戏:中国“梨园”剧场》(Liyuanxi: Chinese ‘Pear Garden’ Theatre,Methuen Drama出版社,2022年)、编注本《昆曲大师论中国戏剧实践》(Kunqu Masters on Chinese Theatrical Practice,Anthem出版社,2022年;获美国戏剧研究协会[ASTR]翻译奖荣誉提名);另有即将出版的两部著作:主编文集《超越国家中心的软实力:中印尼文化接触中的行动者与场域》(Beyond State-Centric Soft Power: Actors and Arenas in Sino-Indonesian Cultural Encounters)、合著专著《自我翻译与现代中国文学世界》(Self-Translation and the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World)。
在此次讲座中,石峻山副教授指出,万隆会议(1955年)前后,中印尼外交关系的推进促使中国大陆作家将目光投向这一东南亚国家。万隆时期的华语报告文学将印尼建构为第三世界潜在的社会主义盟友。这类文本(如司马文森、周而复的纪实作品)兼具民族志书写与思想取向,既反映对反帝斗争的共情,也折射当时的历史经验。他表示,这类文学的产生揭示其叙事特质,既在强调“团结”的政治愿景时,也往往淡化印尼社会的内在多元与复杂性。
讲座结束后,听众与主持人在问答环节与主讲人展开热烈交流,就报告文学、万隆会议及中印尼文化关系等议题提出了深入的问题,石峻山副教授亦逐一作出细致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