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国际学术交流处

“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系列讲座

一、缘起
“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乃新纪元大学学院陈六使研究所与国际教育学院联办。新纪元大学学院为南大之裔,秉承南洋大学精神办学,延续陈六使先生的教育生命,并于2013年创设陈六使研究所,推广学术活动。国际教育学院成立于2019年4月,积极弘毅新纪元办学精神,成立两年多以来已具规模与成效,且旗下有多项研究生课程,如教育学、中华研究、商业行政、东盟研究硕士、博士课程。两单位现联合举办“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系列讲座,广邀卓然有成的学问名家,弘扬学术、教育与文化。“弘毅”一词,取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弘毅国际讲坛”,旨在弘扬陈六使精神,由内而外,意鼓励新纪元子弟积极问学。

二、宗旨
(一) 与国际各院校的学者专家建立联系平台。
(二) 让本校师生与国外学者交流,建立学术网络。
(三) 让国内的学生和学者有机会聆听、掌握海外学术的最新研究趋势。同时,国外的学术人员有机会通过此次讲座,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三、形式
“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为线上讲座,每月举办一次,所邀请的主讲人都是在国际上有丰硕研究成果的著名历史学、海外华人、中国近代史、文学、商学、教育学、当代中国、美术学等的学者专家。专家们在此讲座分享各自专业的研究的成果,与国内外的学者、学生在线上进行交流。

四、讲座回顾

【第一讲】范若兰教授:“华南女性移民新马的规模、类型和影响:基于方言群的分析”
莫顺宗校长为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致开幕辞。
范若兰教授发表题目为《华南女性移民新马的规模、类型和影响:基于方言群的分析》的讲座。
讲座出席人数达两百余人。
讲座出席者合影。

2021年11月24日,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系列讲座正式拉开序幕,首讲邀请了来自中国中山大学的范若兰教授作为该系列讲座的主讲人,获得两百多名师长、国内外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反应热烈。

范若兰教授现服务于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东南亚研究中心,也是一带一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性别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包括东南亚政治、华人、伊斯兰教、马来西亚研究等。

新纪元大学学院校长莫顺宗博士在致开幕辞时表示,新纪元大学学院于2013年创设陈六使研究所,随后亦将校内图书馆命名为陈六使图书馆,这是因为新纪元大学学院继承了南洋大学创办华文大学的理想,因此希望能发扬南大创办人陈六使先生的弘毅精神。此外,新纪元大学学院于2019年4月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开拓了更大的学术发展空间。新纪元国际教育学院成立两年多以来已具规模与成效,旗下有多项研究生课程,如教育学、中华研究、商业行政、东盟研究硕士、博士课程。两单位凭借着学术以及办学理念的共识,现联合策划举办“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系列讲座,广邀卓然有成的学问名家,弘扬学术、教育与文化,并期望此活动能持续办下去,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简单的开幕礼后,范若兰教授随即发表题为《华南女性移民新马的规模、类型和影响:基于方言群的分析》的讲座,该讲座由新纪元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郑诗傧博士主持。问答环节,观众也相当活跃,热衷于交流。

【第二讲】黄贤强副教授:“近代中国的新马知识群体网络——从北京的南洋俱乐部谈起”
主讲人黄贤强副教授。
讲座问答环节。
讲座出席人数达一百六十余人。

2021年12月21日,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迎来第二场,此讲座邀请了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的黄贤强副教授作为主讲人,获得一百六十余名师长、国内外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反应热烈。

黄贤强是美国印第安娜大学历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副教授,2004年至2011年担任该系系主任。研究兴趣包括新马华人史、近代中国社会和政治、南洋华人在中国。黄教授曾受邀到美国、日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的大学讲学和访问。已出版中英文专著五部,包括《跨域史学:近代中国与南洋华人研究的新视野》(2008;2015) 和China’s Anti-American Boycott Movement in 1905: A Study in Urban Protest (2002;中译本2010) 等;另编著论集多达十七部。

黄教授演讲的讲题是《近代中国的新马知识群体网络——从北京的南洋俱乐部谈起》,主要介绍活跃于民国时期北京南洋华人俱乐部的马新华人知识群体,其中包括伍连德、梁宇皋、吴赉熙、谢昌林及林宗扬等早期知名知识份子与实业家。该讲座由新纪元国际教育学院高级讲师廖筱纹博士主持。讲座获得热烈的反应,问答环节观众也相当踊跃参与,热衷于交流。

【第三讲】梅德顺博士:“马来西亚百年水墨画艺术发展实录”
梅德顺博士分享他最新著作《百年墨踪:马来西亚水墨画艺术发展及其人物研究》的写作过程以及写作理念。
问答环节,观众热衷于交流。
大合照环节,讲座出席人数达一百七十余人。

2022年2月16日,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迎来第三场讲座,此次讲座邀请了马来西亚知名艺术家梅德顺博士作为主讲人,获得一百七十余名师长、国内外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反应热烈。

梅德顺是中国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美术史学与艺术教育、中国与东南亚一带一路文化艺术发展等。现任新纪元大学学院硕博导师及中国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聘教授一职,曾任泰国商会大学东方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兼硕导(2018)及中国重庆工商大学聘任为客座教授(2019)。梅博士曾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多次发表论文,参与编撰《西方美术教育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编著《艺海萍踪:李海萍百岁纪念集》(南方大学学院,2015);专著《大马华校美术教育史:从华文教育本质看美术课程的本土发展》(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2016)、《马来西亚美术史》上下册(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编撰〈百年锺灵世纪情的美术足迹〉载《世纪锺情世界锺灵艺术家邀请展》(世纪锺情世界锺灵艺术家邀请展工委会,2017),以及副主编《槟华百年校史汇集》(2020)等。

梅博士演讲的讲题是《马来西亚百年水墨画艺术发展实录》,主要从英属马来亚至独立后的马来西亚谈起,分享这百年来的艺术家们对本土水墨画发展的过程及贡献。最后,梅博士将他研究十年的最新著作《百年墨踪:马来西亚水墨画艺术发展及其人物研究》分享给大众。该讲座由新纪元国际教育学院助理教授廖筱纹博士主持。本场讲座获得各界的热烈反应,问答环节观众也相当踊跃参与,热衷于交流。

【第四讲】谢侃侃博士:“英属马来亚与荷属东印度群岛华人的抗日救亡运动比较(1937-1942)”
谢侃侃博士分享他的讲题“英属马来亚与荷属东印度群岛华人的抗日救亡运动比较(1937-1942)”
讲座问答环节,观众热衷于交流。
大合照环节,讲座出席人数达两百四十余人。

2022年3月23日,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迎来第四场,此讲座邀请了来自中国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谢侃侃博士担任主讲人,获得两百四十余名师长、国内外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反应热烈。

谢侃侃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印度尼西亚近现代历史。谢博士曾在美国、荷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留学或从事研究工作,其论文发表于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ournal of British Studies,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f Southeast Asia,《南洋问题研究》、《东南亚研究》等核心学术刊物。谢博士目前也主持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重大项目子课题、中国侨联及北京大学人才启动项目。

谢博士演讲的讲题是“英属马来亚与荷属东印度群岛华人的抗日救亡运动比较(1937-1942)”,主要介绍英属马来亚与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华人在1937年至1942年的抗日救亡运动,并将两者作一比较,从而体现区域与国别之间的不同视角,让大众更清晰地了解到抗日救亡运动在东南亚发展的整体面貌。该讲座由新纪元国际教育学院助理教授廖筱纹博士主持,并且获得热烈的反应,问答环节观众非常踊跃参与,热衷于交流。

【第五讲】林韻丰博士候选人:“建立荷兰海外殖民地的隐形推手——荷治时期大员与马六甲华人的城市建造活动”
主讲人林韻丰。
讲座讲题为“建立荷兰海外殖民地的隐形推手——荷治时期大员与马六甲华人的城市建造活动”。
主讲人与线上听众大合照。

2022年4月27日,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举办了第五场讲座,这次的讲座邀请了来自台湾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文化资产与艺术创新的博士候选人林韻丰担任主讲人。自讲座海信息公布以来,报名非常踊跃,共一百六十余名师长、国内外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反应热烈。

林韻丰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艺术史与建筑史硕士及英国诺桑比亚大学修复与保存硕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大航海时期亚洲及美洲共同文化资产、水下文化资产保存、海洋文化景观。现任财团法人顶新和德文教基金会顾问,负责推动文化资产保存及国际交流,以及国立台北艺术大学人文艺术写作中心讲师。曾发表数十项艺术史、建筑史、文化资产保存专书及文章,并获得美国New Netherland Research Center Student Scholar in Residence Research Grant、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中心Asian Graduate Student Fellowship等十余项国内外研究荣誉。

林韻丰演讲的讲题是“建立荷兰海外殖民地的隐形推手——荷治时期大员与马六甲华人的城市建造活动”,主要透过台南大员与马六甲两地城市建造的对比分析,深入了解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如何系统性建立殖民地,其中华人在荷属殖民地建造城市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讲人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解说,让大众清晰地了解到马六甲在荷属时期的建筑发展面貌及华人的贡献。该讲座由新纪元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潘筱蒨博士主持,现场听众在问答环节非常踊跃参与,热衷于交流。

【第六讲】王昭晖副教授:“建国内政治与国际合作——海洋东南亚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
王昭晖博士分享他的讲题“建国内政治与国际合作。海洋东南亚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
讲座问答环节,观众热衷于交流。
大合照环节,讲座出席人数达一百七十余人。

2022年5月24日,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迎来第六场,此讲座邀请了来自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及南洋研究院的王昭晖博士担任主讲人,获得一百七十名师长、国内外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各界参与反应热烈。

主讲人王昭晖博士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经济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华威大学政治学与国际研究学院,分别获双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及南洋研究院副教授。王博士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关系、比较政治、政治经济学和亚太区域研究。出版专著有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a’s Exchange Rate Policy Making (Springer, 2021),并在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Globalizations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比较政治学研究》和《东南亚研究》等中英文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今次讲座,王博士的讲题是“建国内政治与国际合作——海洋东南亚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以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作为案例比较,从外交决策类型学的角度,分析“一带一路”的推行对周边国家的发展及影响。该讲座由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系主任兼文学院代院长黄薇诗博士主持,问答环节观众非常踊跃参与,热烈的反应,热衷于交流,特别是来自印尼的新纪元大学学院的国际生,与王博士深入交流了印尼的社会情况,获得王博士的认同与赞誉。

【第七讲】游子安副教授:“文献与田野——从关帝善书论及信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游子安博士分享他的多年研究成果,讲题为“文献与田野——从关帝善书论及信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听众专心听游教授博士的分享。
大合照环节,讲座出席人数达一百九十余人。

2022年6月23日,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迎来第七场,此次讲座邀请来自香港珠海学院中国文学系副教授游子安博士担任主讲人,获得一百九十名来自马来西亚、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印尼、越南、法国、日本、澳洲及加拿大等地的学者、师长、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受到各界踊跃参与。

主讲人游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历史专业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时代善书与慈善事业、香港与海外道教、民间信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游教授任珠海学院中国文学系副教授、香港特别行政区古物咨询委员会委员、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成员、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香港分会会长。游教授的专著及编著有很多,去年更与日本学者志贺市子著的《道妙鸾通:扶乩与香港社会》上、下两册,另游教授也发表论文数十篇在中外学术期刊。

今次,游子安博士的讲题为“文献与田野——从关帝善书论及信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他个人多年的海内外关帝庙宇田野经验及善书文献考察,分析出关公信俗不仅别具社会教化意义,同时也是沟通海内外华人的桥梁和纽带。本次讲座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助理教授廖筱纹博士主持,问答环节观众提问热烈,特别是加拿大和印尼的听众分享了自己的看法,热衷与主讲人交流。

【第八讲】沈庆利教授:“从王赓武、许倬云看华裔文人的(文化)中国梦”
沈庆利教授分享他的讲题,“从王赓武、许倬云看华裔文人的(文化)中国梦”。
问答环节,沈教授解答观众的疑问。
大合照环节,讲座出席人数达二百余人。

2022年7月28日,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迎来第八场,此次讲座邀请来自中国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沈庆利教授担任主讲人。自讲座海报信息公布以来,报名非常踊跃,共二百余名师长、国内外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反应热烈。

主讲人沈庆利教授1999年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取得博士学位,并且留校任教,2010年升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发表论文一百余篇。著有《现代中国异域小说研究》、《啼血的行吟——“台湾第一才子 ”吕赫若小说研究》、《“巫女”的眼光——中国现代文学文本细读与史论》、《溯梦“唯美中国”》等,主编或参与撰著《中国新诗选读》、《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二十世纪中国诗歌精选》、《中国现代文学史》、《历史题材文学创作重大问题研究》等。沈教授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同时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会理事,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所所长。

今次,沈庆利教授的讲题为“从王赓武、许倬云看华裔文人的(文化)中国梦”,从王赓武、许倬云二位先生多年的学说,探讨他们对于全球视野下中国梦的建构和实践,以及他们所展示出来的丰富启示意义。本次讲座由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高级讲师王修捷博士主持,现场听众在问答环节非常踊跃参与,有听众向沈教授提问当代的华人如何融入异族文化,形成新民族共同体文化,沈教授认为当下的中国和马来西亚便是最好的例子,不仅体现出多民族文化色彩,却又保留自身的文化特色,是值得借镜的典范。

【第九讲】丁瑞常博士:“国际组织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机制与挑战”
丁瑞常博士分享他的讲题,“国际组织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机制与挑战”。
问答环节,丁瑞常博士解答观众的疑问。
大合照环节,讲座出席人数达二百余人。

2022年8月30日,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迎来第九场,此次讲座邀请来自中国北京师范大学的丁瑞常博士担任主讲人。自讲座海报信息公布以来,报名非常踊跃,共二百余名师长、国内外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反应热烈。

主讲人丁瑞常博士是北京师范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联合培养教育学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赴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芬兰、新加坡、墨西哥等国进行学术交流。主要从事国际组织教育政策、全球教育治理、国际与比较教育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承担相关课题10余项。

丁瑞常博士的讲题为“国际组织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机制与挑战”,比较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教育制度,探讨全球教育治理的学术内涵,分析当前主要国际组织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机制及其本质,并就国际组织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所面临的挑战做出分享。本次讲座由新纪元大学学院教育系主任王淑慧博士主持,与参与者及丁博士就教育治理的课题做出交流。

【第十讲】张倍瑜博士:“望向舞台之外——中国剧团在东南亚华人离散地的跨界行旅”
张倍瑜博士分享她的讲题,“望向舞台之外——中国剧团在东南亚华人离散地的跨界行旅”。
问答环节,张倍瑜博士解答观众的疑问。
大合照环节,讲座出席人数达一百七十余人。

2022年9月21日,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迎来第十场讲座,此次讲座邀请来自中国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暨华人华侨研究院的张倍瑜博士担任主讲嘉宾。自讲座海报信息公布以来,报名非常踊跃,共一百七十余名师长、国内外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反应热烈。

主讲人张倍瑜博士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南亚研究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任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暨华人华侨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主要的研究兴趣有海外华人文化史、文化遗产及冷战文化外交中的音乐、戏曲与舞蹈。张博士曾是荷兰莱顿大学访问学者,也是澳门大学濠江人才计划A类博士后研究员。已出版的英文著作有Chinese Theatre Troupes in Southeast Asia: Touring Diaspora, 1900s-1970s,并有多篇已刊或即将发表的论文于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Asian Ethnology, Asian Theatre Journal)。

张倍瑜博士的讲题为“望向舞台之外——中国剧团在东南亚华人离散地的跨界行旅”,张博士强调通过这些旅行剧团,体现出故乡和离散地之间互动的动态性,偶然性和情境性。且在华人身份认同中,在地化与华人性不一定是对立的,而是共生并不断塑造着离散地的华人身份。本次讲座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助理教授廖筱纹博士主持,参与者踊跃与张博士就离散地的剧种传播及华人身份认同课题做出深入的交流。

【第十一讲】朱存明教授:“论汉画像‘日月神话’图像的时间观”
讲座大合照。
朱存明教授以题”论汉画像‘日月神话’图像的时间观“展开演讲。
本次讲座主持人潘筱蒨副教授。

2022年10月26日,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迎来第十一场讲座,此次讲座邀请来自中国江苏师范大学教授暨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研究基地汉文化研究院院长的朱存明博士担任主讲嘉宾。此次讲座报名非常踊跃,共一百四十余名师长、国内外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反应热烈。

主讲嘉宾朱存明教授是美学研究与民俗研究的专家,现除了任台湾辅仁大学客座教授,还兼任中国汉画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江苏地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美学学会常务理事。朱教授完成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学大系》编纂及海外传播研究”,已经出版《汉学大系》著作30种;发表学术论文170篇,出版个人专著20余部,如《汉画像的象征世界》(获教育部三等奖)、《汉画像之美:汉画像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研究》(获江苏省政府二等奖)、《民俗之雅:汉画像石中的民俗》(获江苏省政府优秀成二等奖)等。

朱存明教授的讲题为“论汉画像‘日月神话’图像的时间观”,朱教授强调时间概念才是汉画像研究的根本,中国古代人早早就意识到人是活在无数个日月轮回的,因此日月的对转成为了古代人最基本的时间观念,故对日月形成了文化上的崇拜。本次讲座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潘筱蒨博士主持,参与者踊跃与朱教授就汉画像的艺术性、特殊性和汉代文化的代表性做出深入的交流。

【第十二讲】何希慧教授:“台湾教育质量保证运作现况与成效”
图1:讲座大合照。
图2:何希慧教授以题为“台湾教育质量保证运作现况与成效”展开演讲。
图3:本次讲座主持人王淑慧副教授。
图4:主讲人何教授与听众热烈交流。

2022年11月24日,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迎来第十二场讲座,此次讲座邀请来自台北市立大学教育行政与评鉴研究所所长的何希慧教授担任主讲嘉宾。此次讲座报名非常踊跃,共两百四十余名师长、国内外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反应热烈。

主讲嘉宾何希慧教授是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育学博士,目前为台北市立大学教育行政与评鉴研究所教授暨所长。同时,也兼任管科会华文商管教育认证组织(ACCBE)副执行长、台湾校务研究专业协会(TAIR)秘书长、台湾教育部教学实践研究计划教育学门召集人、台湾教育部高教深耕计划审查暨访视委员、台湾教育部师资培育评鉴认可委员会暨实地访评委员及东南亚校务研究协会(SEAAIR)秘书处委员会委员。何教授的学术专长是高等教育、校务治理、学生学习成效、学术专业(academic profession)与博士教育。

何希慧教授的讲题为“台湾教育质量保证运作现况与成效”。台湾近十年来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和中小学办学的绩效,盼藉此与国际接轨,强化教育的竞争优势。因此台湾教育部和地方政府十分重视中小学和大学教育的办学质量与特色绩效。故何教授从品保政策规划和评鉴制度的角度,分享台湾现阶段推动教育质量保证运作的现况与成效。本次讲座由新纪元大学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王淑慧博士主持,参与这场线上讲座的听众亦踊跃与何教授就国际教育、技职教育与教育者素质做出深入的交流。

【第十三讲】许振义博士:“南音在新加坡的变迁与传播”
图1:讲座大合照
图2:许振义博士以题为“南音在新加坡的变迁与传播”展开演讲。
图3:主讲人许博士与听众热烈交流

2022年12月28日,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陈六使研究所策划执行的“陈六使弘毅国际讲坛”迎来第十三场讲座,此次讲座邀请来自南洋学会会长、台湾师范大学兼任助理教授的许振义博士担任主讲嘉宾。此次讲座报名非常踊跃,共一百九十余名师长、国内外研究生及社会大众一同出席,反应热烈。

主讲嘉宾许振义博士是南洋学会会长、台湾师范大学兼任助理教授。本科至博士先后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南京大学,其研究兴趣为新加坡华社、中国与新加坡社会与经济。著有《布衣南渡——中国民间文艺在新加坡的传播与变迁》等书,主编《南洋学报》《隆道观察》等刊物。

许振义博士的讲题为“南音在新加坡的变迁与传播”。许博士将从十九世纪南音传入新加坡开始谈起,以及南音随着时代的更迭,如何走向国际,在传统中求创新与突破。许博士由此提出四个发展的趋势,即从大众到小众、从民俗到精品、从单元到多元、从国内到国际。本次讲座由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高级讲师王修捷博士主持,参与这场线上讲座的听众亦踊跃与许博士就南音在新加坡的发展做出深入的交流。

Back To Top